卜辭
卜辭或《卜辭》指中國商朝晚期巫師進行占卜活動而刻在牛胛骨、龜甲等獸骨甲殼上的文字記載,亦指近現代學者整理晚商的甲骨文字而彙編的纂集。
卜辭中的甲骨文與現代漢字相差甚遠,不易閱讀理解。古漢字學、考古學者等為此作了解讀工作,將出土刻有甲骨文字的甲骨文物整理成書。
一條完整的卜辭有前辭(敘辭、述辭)、命辭(貞辭)、占辭、驗辭四個部分,刻契時間不一。前辭記錄占卜時間與求問天神的占卜人名,起到敘述作用,所以又稱作敘辭和述辭。命辭記錄具體占卜事項,求問天神的問題,又稱作貞辭。占辭紀錄占卜結果,這是巫師根據骨甲裂痕分析天神給予的答案。驗辭記錄事後占卜事項的結果,評價占卜內容是否被驗證[參1]。
占卜過程由選材開始,根據求問人的地位與占卜事項的重要性選擇獸骨龜甲的大小和品質。再將選好的材料鋸磨加工,直至表面潔白平滑。下一步在骨甲背面鑿鑽一道凹槽和一個棗大的圓穴。巫師在這槽穴用火燒灼,使薄細的骨甲正面形成裂痕。巫師根據裂痕趨向辨解天神意願,在骨甲上用刀具刻寫卜辭。裂痕夾角接近90度為「是」遠小於90度為「否」在中間則為「不確定」。驗辭待事後最後刻契,而後當作檔案資料儲藏於地下坑穴中。
三千二百年後,小屯村的農民耕作時無意發現。當地農民將其磨碎成粉,敷在傷口上,驚訝發現可以起到止血癒合作用,便轉售中醫藥鋪。1899年秋,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因患瘧疾,派僕人去購買藥品。買回的藥品中有幾片刻有符號的「龍骨」,他發現這實際是古代的文字,遂派僕人到全城藥鋪搜買。1908年,國學學者羅振玉去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小屯村調查,搜到約二萬片甲骨。1936年6月12日,小屯村北宮殿區發現一個甲骨坑,儲藏帶字甲骨17096片。1973年又在小屯村之南發掘出帶字甲骨5041片。1991年秋又搜得579片帶字甲骨。
截至2010年,甲骨物品仍以小屯村殷墟出土物品為多,記錄了晚商盤庚遷都於殷(約前1300年)至帝辛紂王約273年的占卜事項。為中國黃河中下游文明最早的文字記錄。
參考資料
[編輯]研究書目
[編輯]- 陳夢家:《殷虛卜辭綜述》(北京:中華書局,2004)。
- 劉學順:〈貞旬卜辭與殷王朝的年代 (頁面存檔備份,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)〉。
參閱
[編輯]外部連結
[編輯]- 中央研究院國家寶藏館-帶刻辭鹿頭骨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